初中物理透镜及其应用教案_透镜物理教案

2023-03-24 22:46:13 互联网

1、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透镜物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2、  【教学目标】


(相关资料图)

3、  1.知识与技能

4、  (1)了解透镜的种类。

5、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6、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7、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8、  2.过程与方法

9、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10、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11、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12、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14、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15、  【教学重点、难点】

16、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7、  【教学过程】

18、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9、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20、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1、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22、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23、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24、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25、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26、  (展示实物)

27、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28、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9、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30、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31、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32、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33、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4、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35、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36、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7、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8、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39、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C2的直线。

40、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41、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42、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43、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44、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45、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46、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47、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48、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49、  生:也能成像。

50、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51、  三、课堂反馈

52、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53、  四、课内小结

54、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55、  【实践活动】

56、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57、  【课后作业】

58、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59、  【教学反思】

60、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61、  知识目标

62、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63、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64、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65、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66、  能力目标

67、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68、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9、  情感目标

70、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71、  教学建议

72、  教材分析

73、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74、  教法建议

75、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76、  教学设计示例

77、  一、难点分析

78、  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79、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

80、  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81、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82、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8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84、  二、课时安排

85、  1课时

86、  三、学生活动设计

87、  观察凸和凹。

88、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89、  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90、  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91、  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92、  四、教学过程设计

93、  引入课题

94、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95、  新课教学

96、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97、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98、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99、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100、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101、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102、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03、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104、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105、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106、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107、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108、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109、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110、  总结

111、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112、  探究活动

113、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114、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115、  【活动流程】

116、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117、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118、  【备注】

119、  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120、  发现新问题。

121、  【三维目标】

122、  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123、  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124、  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125、  【教材分析】

126、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127、  【教学重、难点】

128、  重点:

129、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30、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131、  难点:

132、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33、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134、  【教学方法】

135、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136、  【教学用具】

137、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138、  【教学过程】

139、  一、新课教学

140、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41、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142、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143、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44、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145、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146、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147、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148、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149、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50、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151、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152、  二、归纳小结

153、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154、  三、巩固练习

155、  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156、  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157、  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158、  四、反思

159、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160、  五、板书设计

161、  知识目标

162、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163、  (2)知道凸的会聚作用和凹的发散作用;

164、  (3)知道凸的焦点、焦距和主光轴;

165、  (4)知道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

166、  能力目标

167、  通过观察各种,观察凸和凹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会注意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168、  通过对如何利用凸产生平行光的讨论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69、  情感目标

170、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冰对准阳光取火的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

171、  教材分析

172、  本节介绍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及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凸成像的准备.教材对主光轴、光心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本节重点是讲述凸对光的会聚作用,凸的焦点、焦距.对凹也讲得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凹对光的发散作用.关于凹的虚焦点,可略讲.

173、  教法建议

174、  本节教法应以实验法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法.应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讨论分析实验结果.

175、  教学设计示例

176、  难点分析

177、  1.凸和凹对光的作用

178、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179、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180、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181、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182、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183、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184、  学习目标:

185、  知识与技能:

186、  认识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像;

187、  通过观察和初步实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知道透镜焦点和焦距;

188、  会利用平行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189、  过程与方法:

190、  让学生以丰富、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带着问题,体验科学

191、  探究的过程;

192、  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并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做初步评价

19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94、  创设情景,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养成学生主动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

195、  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学习的兴趣

196、  重点: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197、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198、  学法指导: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归纳规律。

199、  预习导学: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做”,通过“解决问题”,通过“交流与合作”,感知有关方法,构建关于透镜的科学内容。在问题给出时注重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00、  学习导入:同学们知道,用放大镜可以把小字放大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旅游时有看到美好的风景我们会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眼睛近视的同学配一副眼镜就又可以看清楚东西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揭开上述现象中的秘密,引出课题,阅读教材并完成以下题目:

201、  预习习题:

202、  1透镜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规律制成的。透镜有两类:一类是中间比边缘厚的透镜叫做,如镜片;另一类是中间比边缘薄的透镜叫做,如镜片。

203、  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通过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

204、  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

205、  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称为凸透镜的,到光心的距离叫做,一个透镜有两个。

206、  【教学目标】

207、  1.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

208、  2.初识猜想、假设、收集证据等探究要素,分类、比较等思维方法。

209、  3.体现学习的乐趣,增进对物理的情感。

210、  【设计思路】

211、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两种透镜的形状,成像特点,对光的作用;会区分两种透镜。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通过实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进行设计;以实验为主线,通过探究性实验,学生间的讨论、设计、动手及合作的观察、分析揭示透镜成像的特点,把透镜分成两类,再对它们的形状共性进行探究得定义;关于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假设,利用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为突出知识点,在课件制作上利用了艺术字进行处理,形象直观的表现透镜的特点。为巩固知识,设计了区分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的活动,最后通过常见的冰、水制作透镜开拓学生的视野,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12、  【教学过程】

213、  1引入新课

214、  观察鱼缸中的金鱼,引发学习兴趣与欲望,将学生从生活引向物理。

215、  师:(手托养有金鱼的鱼缸)同学们,请你们观察一下老师所养的金鱼,并用你的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216、  生:……

217、  师:(捉一条金鱼与学生的比划的大小进行比较,发现实际上的金鱼要小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为了揭示这其中的奥秘,我们用下面的几个小实验来进行探究。

218、  2新课教学

219、  2.1通过水杯看字等活动体验透镜成像的情况,丰富学生的信息。

220、  实验1:透过装水的透明玻璃杯看近处的字:从侧面看字是放大的;把书放在水杯下,从杯口向下看,字是缩小的。

221、  实验2:利用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看近处的字:老花眼镜看字是放大的;近视眼镜看字是缩小的。

222、  实验3:在透明塑料纸上滴一滴粘纸的胶水,透过这滴胶水看近处的字是放大的;当在这滴胶水上覆盖一层透明塑料纸后再在这滴胶水的中央,用手指轻按一下,透过这滴胶水看字是缩小的。

223、  实验4:用老师提供的圆形镜片看近处的字(两类透镜各两个);一类成放大的,一类成缩小的。

224、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实验记录表格中的相应栏目中)

225、  2.2将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类,知道透镜按成像情况分成两类。

226、  师:同学们,你们能把刚才看到的现象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实验记录中的实验现象,小组交流、讨论,进行分类。老师课前将实验的现象拍成照片,制成课件,适当的时候放出来,请学生对着课件再次进行分类,增加师生的双边活动。)

227、  生:两类:一类能成放大的像;一类能成缩小的像。

228、  2.3探究两类透镜的外部特征,定义透镜的名称。

229、  师:其实这就是老师今天要讲的两种透镜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放大的像;一种能使近处的物体能成缩小的像。你们以镜片为代表,探究一下,成放大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成缩小像的镜片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

230、  (学生在观察、讨论、探究过程中老师分发被从中间切割成半圆的镜片)

231、  生:成放大像的镜片是中间厚边缘薄,成缩小像的镜片是中间薄边缘厚。

232、  师: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把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

233、  (这里的透镜是从眼镜店中购买的普通老花和近视眼镜的玻璃镜片,并从镜片的中间切割成两片半圆形。)

234、  2.4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235、  师:透镜是能透光的,同学们设想一下,一束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发生什么现象?

236、  (说明:上课前没有预想到学生在小学自然课上的内容还能记得,并应用在这里,老师并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介绍光传递的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并进行了适当的补充,从而增加了环保教育。)

237、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38、  师:说出你的理由。

239、  生:在小学的自然课上,我们用放大镜在阳光下时能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在光斑处放上火柴后能把它点燃,所以我认为是会聚。

240、  师:这位同学肯动脑筋,结论也对,并且它的这一实验现象也进一步表明,光在传播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传递。同学们这会儿在课堂上,不到外面去用阳光验证他的结论,但我们可以用手电筒验证一下。

241、  (学生讨论,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猜测,并用老师提供的手电筒验证自己的猜测。)

242、  生:一束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光斑变小,通过凹透镜后光斑变大。

243、  (老师通过激光演示仪进一步验证学生得出结论的正确性,并结合实验介绍出相关知识点)

244、  师:由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作,所以又叫会聚透镜;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发散透镜。凸透镜对光会聚的一点叫焦点,用f表示;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最小最亮的光斑其实就是透镜的焦点。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寻找凸透镜的焦点和测出焦距。

245、  2.5 整理知识

246、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透镜的特点有哪些?

247、  (说明:为节约版面,未按原文用艺术字图示)

248、  2.6以辨别、设计透镜等活动方式,深化和“活化”课堂内容。

249、  师:现在我手上有两副带外框的皮眼镜,现在请一位同学拿去辨别一下,哪一副是老花眼镜,哪一副是近视眼镜?说出你的方法?

250、  生: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用手摸,根据中间和边缘的厚薄来区分;第二种是看近处的字,根据成放大或缩小的像来区分;第三种是放在阳光下,看它对光线的作用来区分。

251、  师:这位同学回答很好,能把我们本节课的内容正确应用了。但是我现在手上有许多粉笔灰,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眼镜让我摸一下?

252、  生:……

253、  师:对于重要的光学元件一般不用手摸的方法来区分透镜的种类,所以我们主要提倡另外的两种辨别方法。

254、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看到鱼缸中金鱼比实际的要大?

255、  生:鱼缸和水组合,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对里面的金鱼有放大作用,我们看到的是放大了的金鱼的像。

256、  (由刚才的那位学生讲的凸透镜能使火柴点燃进一步拓展,适时进行环保教育。)

257、  师:大家有没有外出旅游?特别是登山?

258、  生:去过。

259、  师:有没有见到过一种特别的警告牌与我们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是什么内容?

260、  生:有。请不要随便丢弃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

261、  师:为什么要这么说?

262、  生:从前面的实验中我们知道盛水的玻璃杯相当于凸透镜,盛有饮料的透明饮料瓶也相当于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同时伴随能量的传递,能使火柴点燃,表明也能点燃干草等,容易引发火灾。

263、  师:(借学生的话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除了老师刚才教你们做的一些透镜外,你们讨论一下,还能用哪些材料制作透镜?

264、  生:可以用冰块制作冰透镜。可以把透明塑料纸的四角用线吊着,把中间倒水,制作水透镜。……

265、  师:(对学生的想法大加赞赏和肯定)现在大家知道了为什么雨过天晴时,种反季蔬菜的农民要及时将透明塑料薄膜上的积水清理掉。

266、  生:……

267、  课型:新授课 设计人:

268、  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269、  知识与技能:了 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70、  过程与方法: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以及实像和虚像的特点。

27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用。

272、  教学重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

273、  教学过程:

274、  一、回顾与预习:

275、  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两种透镜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回答以下问题 :

276、  边缘厚中央薄的是 透镜。 边缘薄中央厚的是 透镜

277、  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 。

278、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 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 作用。

279、  二、探究新知:

280、  合作探究:

281、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282、  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都是倒立的。

283、  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的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都是正立的

284、  1.照相机: 想想做做

285、  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制作完成后,把模拟照相机对着室外,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观察所成 的像,回答:问题1.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286、  2.投影仪:

287、  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了解其构造问题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以像上人物头脚朝向和投影片上人物头脚朝向比较得出)像是放大还是缩小(和投影片上 的人物相比);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投影仪上的平面镜的作用是什么?

288、  3.放大镜:

289、  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

290、  问题3: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91、  小结: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 在胶片上,成___像。

292、  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 ,来自投影片的光通过凸透镜后成像,再经过镜 ,使屏幕上成 像。 放大镜成 像。

293、  三、训练与检测:

294、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95、   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像。

296、   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字____ (填“大”或“小”),这 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像。

297、   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298、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 能成虚像

299、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 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300、   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301、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302、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303、   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04、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305、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306、   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307、  A B C D

308、   下列光学仪器中,得到缩小实像的是( )

309、  A. 凹透镜 B . 平面镜 C. 幻灯机 D. 照相机

310、   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上滴一滴水,透过这滴水可看到玻璃板下压着的字变大了,这是由于水滴相当于(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平行玻璃砖

311、  下列光学仪器的应用,哪个能得到比物体大的实像( )

312、  A.放大镜 B.照相机 C.投影仪 D.潜望镜

313、  课堂总结:

314、  板书设计:

315、  自我点评:

本文[高级伪原创标题]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上一篇 : 焦点快报!日本一航班遭“炸弹威胁” 应对滞后引质疑

下一篇 : 最后一页

x

相关推荐

精彩推送